這兩天,有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刷到這條車企廣告。
“領導讓我寫出震驚全國的朋友圈廣告!我震驚了,但全國還沒”
“領導說要錢給錢,要人給人,你表現的機會來了,經費充足,時間充足,可惜我現在idea不足”
“這條朋友圈文案我改了666稿,你劃走的那一刻,比忘記保存還疼”
“領導要海報萬眾矚目,我很清楚精心做的圖未必會被看到,但發瘋一定會”
醒目的大字,綠配黑的4張海報,吸引了不少活動策劃人的目光,這不是妥妥的乙方(活動策劃公司/廣告公司打工人)發瘋文學營銷嗎?
某深圳活動策劃群友表示:這是agency拿著品牌的預算發自己的瘋,可以入選“年度甲方自嗨營銷案例”。
也有網友直言:“這不是共鳴,是尬鳴。”廣告人自嘲“改稿666次”“發瘋一定會被看到”,看似戳中行業痛點,卻讓普通用戶一頭霧水。車主群體更不買單——他們想看的是車型亮點、技術突破、品牌理念,而不是廣告人的深夜emo。結果就是:圈內人看熱鬧,圈外人看笑話,真實用戶根本沒進來。
“發瘋文學”也要發對地方、發對人。發瘋文學之所以能火,是因為它在情緒對的時間、對的內容場景里,說出了用戶也想說的話。
深圳活動策劃群友2:這個放兩年前還行,雖然和車沒啥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