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深圳活動策劃群友轉發了一條社交平臺熱帖:“現在的活動公司,連百萬級的年會都看不上了嗎?”聲稱本想為年會尋找新的活動策劃公司合作,卻發現“真的好難”。
然而,評論區卻畫風一轉,幾百條回復幾乎一邊倒地“理解活動公司”——原來,不是他們看不上,而是這“百萬年會”背后,藏著太多乙方不敢踩的坑。首先高贊“是不是在釣魚或墊款”。
帖主回復“不用墊款,會有30%左右的預付款,我是正規大公司大打工人…”不回復還好,一回復結果引來眾人吐槽“30%預付款”首款即全款,30萬要做出100萬的效果。
30%預付款,60%自己墊款,然后利潤只有10%,合同走三個月,結算等半年一年,別問我咋知道,常規套路。
100萬活動只給30%,剩下70%等拖到乙方倒閉就不用給了。
也有說出“真相”的朋友。看樣子應該是有經(chi)驗(kui)。
100萬的年會活動,正常成本在70~80萬。預付30%,活動公司至少要墊三四十萬。除非關系特別熟,了解你們公司的賬期,否則確實沒人敢接。
相信我,好公司不缺活動公司,大項目出來找的,要不是結款難,就是事多難搞擺架子,100萬看著多,有些公司癡人說夢想要1000萬演唱會的效果,還有就是騙方案比稿的。
還有人看到IP后,表示“山海關以外的省份這種事情,公開招募供應商那必然是有大坑的。”
做活動的公司當地就那么幾家,你們公司上一年的行為,他們早就知道了,今年找第一家報價出方案的時候圈內的幾個老板和經理,在喝酒喝茶的時候統一思想,這個價格接就虧本或者結款難。
老的供應商已經墊不動了,開始要賬,這是找新供應商來補位來了。
也有活動公司的朋友質疑需求的真實性。100萬預算,在小紅書找供應商,找陪跑方案?
還有實在朋友建議“按30%(簽單)、60%(確認方案)、10%(干完一星期內結清),你看他們(活動公司)來不來。”
針對“30%預付款”、“大公司”、“不找老供應商”等關鍵信息,帖主也進行了回復。聲稱“剩下的年會前付…不是因為錢的問題…因為我找的都是業內top級的活動公司,但是他們只接千萬級的項目...領導覺得老供應商不夠創新。”
按照墨菲定律“不是因為錢的問題”,一般“就是因為錢的問題”。
年會旺季是“畫餅”高發期。此類“看起來很美麗”的偽需求開始逐漸增多。活動公司需要擦亮眼睛,提升甄別能力——多打聽、多核實,摸清這類新客戶的口碑與付款習慣。否則一單“巨坑”所帶來的資金鏈壓力,很可能成為壓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深圳活動策劃群友1:肯定在圈子里口碑 搞壞了,沒有人伺候。
群友2:這年頭,沒點過硬的關系,亂接活兒就是自殺。所謂“過硬的關系”也不過就是不被騙稿、不被亂提要求、不被亂扣錢、能按正常帳期結款而已,沒辦法,就是這么卷,就是這么弱勢。